【轨物方案】:红外抄表装置在光伏电站智能化管理系统中的深度应用

随着“双碳”目标推进,光伏电站向规模化、集约化发展,电站布局逐渐向偏远地区、复杂 terrain(如山地、戈壁)延伸。作为光伏电站的核心计量设备,电表数据采集的准确性、实时性、安全性直接影响电站运维效率与发电收益分析。传统人工抄表模式面临三大痛点:

  • 地理制约:电站分布广、设备位置偏远,人工巡检耗时费力(单次抄表耗时较传统方式提升60%以上);
  • 安全风险:光伏设备带电运行,人工近距离抄表存在触电风险,尤其在恶劣天气(如雷雨、高温)下风险加剧;
  • 数据滞后:人工抄表周期长(日/周级),无法实时反映设备运行状态,故障响应延迟(平均故障发现时间超4小时),导致发电量损失。

针对上述痛点,杭州轨物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轨物科技”)基于工业物联网(IIoT)技术,推出红外抄表数据采集装置,通过非接触式数据采集、4G全网通传输、智能云平台分析,为光伏电站提供全场景、高可靠的数据采集与智能化管理解决方案。

 

 

2.1 系统组成与技术原理

红外抄表装置由4G DTU数据传输单元工业级红外读表器高增益4G天线宽域AC-DC电源四部分组成,形成“感知-传输-处理-应用”全链路闭环(如图1)。

  • 红外读表器:采用940nm波长红外发射/接收模块,支持DL/T645-2007、DL/T645-1997、DL/T698.45三种主流电表协议,覆盖98%以上光伏电站电表品牌(如正泰、德力西、林洋等);
  • 4G DTU:内置低功耗ARM Cortex-A7嵌入式处理器,搭载高通全网通通信芯片(支持4G/3G/2G fallback),实现数据毫秒级响应;
  • 云平台联动:通过轨物ThingCom物联网平台,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,支持手机小程序、Web端双端访问,实现远程抄表、报表生成、故障预警。

 

2.2 核心技术参数与难点攻克

2.2.1 强环境适应性设计

光伏电站环境复杂(极端温度、电磁干扰、粉尘),装置通过以下技术保障稳定性:

  • 宽温域工作:-25℃~+75℃(典型光伏电站组件背面温度可达70℃),-40℃~+85℃存储温度,适应光伏区夏季高温与冬季低温;
  • 工业级防护:铸铝外壳(IP65防护等级),抗振动(10-500Hz,0.5mm位移)、防电磁干扰(IEC 61000-6-2工业EMC标准),在光伏逆变器、汇流箱等强电磁设备旁稳定工作;
  • 反接保护:电源输入9-26V宽压范围,支持24V工业电源(光伏电站常用AC/DC电源模块),避免因电源波动导致设备损坏。

2.2.2 红外信号远距离与广角采集

光伏电站电表通常安装于逆变器柜、汇流箱内,空间狭小且存在遮挡装置通过以下技术解决红外信号衰减问题:

 

  • 90°广角红外覆盖:红外发射/接收模块支持上下左右各45°角度调整,解决柜内电表红外窗口偏移问题(传统装置角度多≤30°);
  • 5米超距传输:采用高灵敏度红外接收管(灵敏度-25dBm),在室内环境光下通信距离可达5米(传统装置多≤3米),满足光伏电站1.5-2米标准柜安装高度需求;
  • 智能对焦算法:内置红外信号强度检测(RSSI)功能,自动调节发射功率,实现“亮灯对黑灯、黑灯对亮灯”精准对准(电表红外窗口多为黑色背光或亮灯指示),误码率<10⁻⁶。

2.2.3 多协议兼容与数据解析精度

光伏电站电表品牌、型号差异大,装置通过以下技术实现“即插即用”:

  • 协议自适应识别:支持DL/T645-2007(新规电表)、DL/T645-1997(老旧电表)、DL/T698.45(智能费控电表)协议,通过电表特征码自动匹配协议类型,无需人工配置;
  • 多维度数据采集:可读取正向有功总电能、反向有功总电能、费率区(峰/平/谷)电能、实时功率等12项关键参数,数据精度达0.5S级(符合GB/T 17215.211-2020标准);
  • 数据缓存机制:内置32MB Flash存储器,在4G信号异常时(偏远地区信号盲区)可缓存72小时数据(按1分钟/次频率),信号恢复后自动补传,数据丢失率为0。

 

 

3.1 系统部署流程

 

轨物红外抄表装置在光伏电站的部署遵循“轻量化、标准化”原则,单站部署时间<2小时(传统人工抄表改造需1-2天),具体流程如下:

  • 设备安装:将红外读表器通过磁吸支架固定于电表柜门内侧,红外发射口对准电表红外窗口(误差<5°);
  • 接线连接:AC-DC电源输入(220V AC转24V DC)接入4G DTU,红外读表器通过RS485总线连接DTU(支持星型/总线型拓扑,最多挂接32台电表);

​​​​​​​

 

  • 网络配置:通过ThingCom小程序扫描设备二维码,自动绑定4G网络(支持中国移动/联通/电信),配置云端服务器地址;
  • 数据调试:远程下发抄表指令,验证数据上传成功率(目标≥99.9%),生成初始计量报表。

3.2 核心应用场景

3.2.1 实时电量监测与发电量分析

通过轨物云平台对光伏电站发电数据进行分钟级采集,实时监控:

  • 组件-逆变器-汇流箱-电表全链路电量数据,计算“发电量损失比”(如汇流箱至逆变器段损耗率正常值≤1%,超阈值则触发线缆故障预警);
  • 动态发电曲线:生成“日/周/月发电量趋势图”,结合光照强度数据(接入气象传感器),评估电站发电效率(如PR值实时计算,若低于85%则告警)。

​​​​​​​

 

3.2.2 故障预警与智能运维

基于电表数据异常诊断,实现故障“主动发现-派单-处理”闭环:

  • 设备故障预警:当电表“反向有功电能”突降(或归零)时,判断逆变器停机;当“正向有功电能”增长率为负时,判断组件逆流故障;
  • 远程抄表指令下发:运维人员通过小程序远程触发“即时抄表”,无需现场即可诊断电表通信异常(如红外对偏、协议不匹配);
  • 运维工单系统:平台自动生成故障工单,包含故障位置、设备ID、建议处理方案,派单至运维人员手机,平均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。

3.2. 电力交易与数据合规支持

针对光伏电站参与“绿电交易”“电网调度”场景,装置提供可溯源、加密级数据:

  • 数据加密传输:采用AES-256加密算法,电表原始数据经DTU加密后上传云端,符合《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规定》(发改委14号令);
  • 交易报表自动生成:按电网公司要求的格式(如Excel、CSV)自动生成“月度上网电量报表”“峰谷电量统计”,支持一键导出,减少人工填报误差;
  • 数据审计追溯:云端存储历史数据达10年,满足电力审计需求,避免因数据缺失导致交易纠纷。

​​​​​​​

 

4.1 经济效益

  • 运维成本降低:10MW光伏电站传统人工抄表需2名运维人员/周,年成本约20万元;采用红外抄表后,人工巡检频次降至1次/月,年成本降至5万元,运维成本降低75%
  • 发电量提升:故障响应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30分钟,单次故障可减少发电量损失(按10MW电站、故障时功率8MW计算):8MW×3.5h=28万度电,若年故障频次12次,年减少损失336万度电,按0.45元/度计,年增收益151.2万元

​​​​​​​

 

4.2 安全与效率效益

  • 安全事故消除:非接触式抄表避免运维人员带电操作,彻底杜绝触电风险(光伏电站人工抄表触电事故率约3起/年/百万千瓦);
  • 数据准确率提升:人工抄表误差率约2%(读数、录入错误),红外抄表数据准确率达99.99%,确保电量计量零争议。

​​​​​​​

 

某光伏电站位于山东省,装机20MW,包含12个逆变器单元、300台组串式逆变器,电表分布在12个逆变器房。采用轨物红外抄表装置后:

  • 部署效率:全站12个单元部署耗时4人×4小时=16人时(传统人工需4人×3天=96人时);
  • 数据实时性:电表数据上传周期1分钟/次,故障响应时间从平均5.2小时降至28分钟;
  • 收益提升:年减少因故障导致的发电量损失约672万度电,年增收益302.4万元,运维成本降低60万元/年。

​​​​​​​

 

 

轨物科技红外抄表装置凭借强环境适应性、广角红外采集、多协议兼容三大核心技术,解决了光伏电站数据采集的“远、险、杂”难题,实现了从“被动抄表”到“主动监控”、从“人工驱动”到“数据驱动”的运维模式升级。

未来,随着光伏电站“无人化”趋势演进,轨物科技将进一步融合边缘计算(在DTU端实现数据本地预处理)、AI算法(基于历史数据预测电表故障),为光伏电站提供更智能、更高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。

 

(注:本文技术参数及应用方案基于轨物科技《红外抄表装置使用说明书V1.0》,具体部署以现场实际情况为准。)

首页_07180934_815    公司新闻    【轨物方案】:红外抄表装置在光伏电站智能化管理系统中的深度应用
创建时间:2025-10-11
浏览量:0

请完善以下信息,获取完整案例资料!

联系电话 *

姓名

公司名称

意向方案选择
咨询问题 *